在北欧,朱可夫指挥苏军扭转了冬季战局,击败了曼纳海姆。在远东,他赢得诺门坎战役,挫败了日本对苏联的侵略。在东欧,朱可夫被誉为“保卫莫斯科的英雄”。
尽管是位大英雄、伟人,朱可夫晚年却十分凄凉。在苏联中后期,他常被当作反面例子,直到1995年才恢复名誉。朱可夫究竟遭遇了什么?
斯大林逝世后,贝利亚集团迅速策划篡权。身为克格勃首脑,他掌握的隐性权力极大。作为“大清洗”的操手,一旦掌控苏联最高权力,后果将极其严重。
危急关头,赫鲁晓夫等人想到了被边缘化的朱可夫。贝利亚正是由他亲手逮捕。当时苏维埃主席团正开会,赫鲁晓夫电话召朱可夫带人紧急参会。
贝利亚惊讶地发现朱可夫到来,立即对他发起攻击。未等言语完毕,贝利亚就被朱可夫逮捕。赫鲁晓夫掌权后,回报朱可夫,任命他为国防部长,使其重回权力巅峰。
赫鲁晓夫借朱可夫之力除掉了贝利亚,但他担忧,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是否也能联合朱可夫对付他。想到朱可夫连斯大林都不惧,赫鲁晓夫更觉岌岌可危。
在威权国家,此人无疑是“风险人物”。1957年6月,朱可夫彰显权威,恰逢赫鲁晓夫从芬兰归来,刚到莫斯科就被马林科夫等人急召,要求即刻参加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会议。
赫鲁晓夫心里一沉,这次情形与他打倒贝利亚时如出一辙。会议上,马林科夫等人开始不断否定并攻击他的政策。按常理推断,他们的下一步目标就是将他赶下台。
这时,朱可夫大步走进会场,直言道:“大家稍停,一小时前有同志想拉拢我,对付赫鲁晓夫。我坚守原则,拒绝了他,并选择公开此事。马林科夫同志,我做的对吗?”
马林科夫当时脸色惨白,布尔加宁迅速宣布会议暂停,为他保留了最后的尊严。不久,马林科夫被扣上“反革命”帽子,贬至水力发电站任厂长,而朱可夫接任了中央主席团委员一职。
但这次救了赫鲁晓夫一命的朱可夫,却让他更加警惕。朱可夫权势日盛,赫鲁晓夫担心被反超。加之赫鲁晓夫全面改革,军队改革也在其中。
赫鲁晓夫和朱可夫之间存在根本利益冲突。1957年10月,朱可夫遭赫鲁晓夫解职。尽管他有能力反抗,但为避免祖国陷入内战,他选择了接受,并一直背负“反革命”罪名直至去世。
那次,朱可夫得救于老战友华西列夫斯基和罗斯索夫斯基。两位元帅坚决反对,斯大林顾忌影响,最终未对朱可夫实施逮捕。
然而,朱可夫随后被斯大林逐出权力核心。斯大林当时评价朱可夫:“不谦虚,傲慢,把战时功绩全归于己。”这显然是对朱可夫的歪曲,他或许高傲,但绝非傲慢。
朱可夫直言不讳地厌恶贝利亚,这使他得到赫鲁晓夫的青睐。他拒绝了马林科夫的示好,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。苏联的权力斗争比西方更直白,像朱可夫这样的军人,在苏联往往难逃悲剧收场。
朱可夫从未有过篡夺权力的念头,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。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,从未有过非分之想。
张宏坤在2014年第7期《各界》杂志上发表文章,题为《朱可夫晚年的悲凉境遇》,探讨了朱可夫元帅晚年生活的凄凉情景。
#深度好文计划#